又是一年高考季,考場內學生筆尖沙沙作響,全神貫注的審題作答;考場外家長踮腳向內張望,目光里滿是期待。
這場“人生轉折點”的考試不僅是比誰記得多、寫得快,更是考驗大腦在高壓環境下的信息處理能力。
他們或許還沒意識到:小時候玩過的秋千、滑過的滑梯等,這些看似普通的童年游戲體驗,實則是感統能力的早期訓練,悄悄鍛造了關鍵感統能力,讓他們在考場上能夠穩定發揮——
小時候經常玩旋轉木馬、平衡木的孩子,對前庭的刺激較強,平衡和空間感知能力也就比較好。
可以自動過濾背景的干擾信息,幫助他們忽略考場上的翻卷聲,集中注意力、全身心的投入到自己的題目當中。
當孩子們長時間低頭審題時,前庭系統能夠幫助維持身體和視覺的穩定,防止出現閱讀跳行、漏字等問題。
考場上連續好幾個小時的書寫,離不開本體覺的調控;坐姿的維持、手部動作的協調以及握筆力度的調整,都是本體覺在發揮作用,協調肌肉的張力。
本體覺發育不足的孩子,容易出現握筆過緊,寫字歪斜等,很容易影響答題的節奏。
小時候經常光腳踩地、玩泥沙的孩子,觸覺適應性較好。
考場上悶熱的環境、桌椅的硬度都會直接影響到孩子的狀態,而觸覺發育良好的孩子能夠快速地適應環境;心理緊張時,也會下意識的通過調整坐姿等行為來穩定自己的情緒。
而訓練不足、觸覺敏感的孩子很容易因為這些觸覺刺激而分心,影響正常發揮。
視覺統合能力強的孩子,在面對試卷上的文字與圖表時,大腦可以更快的整合視覺信息、快速捕捉題干的關鍵詞、梳理段落邏輯,自信從容的作答。
感統能力并非在高考時臨時需要的“應試技巧”,而是貫穿在孩子成長全過程的底層能力。
就像蓋樓的地基,小時候的基礎打得越好,長大后的專注力、思維邏輯等就越強。
感統能力失調的信號其實從小就已經有所顯現,可以仔細的觀察一下孩子,看是否有這些行為:
如果發現孩子確實存在這些行為,可要重視起來,與其長大后因為能力不足惋惜,不如現在就給孩子做一次全面的感統測評,及時發現及時干預。